我始终无法把甜点与M6 米乐一顿饭联系起来尤其是它出现在最后 余斌

  公司新闻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3-23 02:31

  一日三餐,正经吃的那一顿,西人称为正餐。正餐要慢慢享用,不可草草,晚上那一顿,工作已然结束,最来得适宜。早餐中国不少地方又称吃早点,已排除在饭之外了;德国人讲究早餐,但任是怎样丰盛,哪怕超过了午餐,也没人会把它当正餐。

  中国原无正餐一说,然西方人的逻辑思维,讲的是一个清楚,中国人擅长模糊思维,可此可彼,亦此亦彼,相对论是骨子里的。体现在吃上面,则西方人的正餐有一定之规,按部就班,前菜、主菜、甜品,段落分明,一道一道,乱不得。过去中餐酒席的上菜也是有讲究的,大体是冷盆、热炒、炖菜、汤依次上来,现而今虽是帮系乱套,家法全无,这个程序也还存在,但限于酒席,家中如何,就另一说了,且西人的那一套已是固定下来,体制化了,我们的先来后到则要灵活得多,因时因地因人而变。

  所以要说一顿饭在哪儿划上句号,就是说,最后吃什么来结束一顿饭,难说。江浙一带,通常似乎是喝汤。碗里的饭吃完了,舀上一碗汤,或者碗中饭已不多,来个汤泡饭,喝汤即毕,便离席而去,或是收拾桌子。但这汤多半早就上桌了,前面已然在捞汤里的菜吃,而且汤也是时有时无,并非题中必有。广东人在喝汤上面有点像西方人,喝在前面,而饭后来一点甜的,也颇流行,称作糖水,只是不那么固定,——对西人的正餐而言,可以没有前面的汤,没了饭后甜点则一顿饭便失去了它的完整性。宴席自不必说,日常亦是如此,小馆子里的一份很简单的套餐,别的尽可简化,甜品必包括在内,或是一份糕点,或是一客冰淇淋,实在没啥,来个水果也行。学校餐厅,吃食堂的性质,简无再简,已经不能算正餐了,就其完整性而言,似乎却也不可径划入快餐。好多年前在法国大学里吃了一年食堂,发现前菜、M6 米乐主菜之外,照例还要取一份布丁、蛋糕之类,没有的话,则由酸奶、橙子、苹果之类来兜底。简单可以,粗陋可以,没有?不可以。

  甭管是不是像西餐那样程序化,餐桌上总要划句号的。从味道上去大而化之地划分,不过是以甜还是以咸结束的问题。虽然有酸、甜、苦、辣、咸的五味之说,味道的基本面无疑是甜与咸,其他诸味都是往上面叠加,无所附丽,不能独撑局面。故从未闻有以酸、辣之类来终结一餐饭的。咸与甜之中,又以咸更基本,说到吃饭,首先想到的便是咸,即使是欧美人,构成一顿饭重头戏的主菜,当然也是咸的。对吃惯中餐的人而言,饭后来份甜点,多少有节外生枝、画蛇添足的意味。中餐酒席中亦有甜点,那是穿插其间,并不破坏咸的主旋律,以甜来收束,并且是那样自成一体、浓墨重彩的甜,仿佛是话说从头,高潮过后又起高潮,不像以咸始以咸终那么顺理成章。

  喜好甜品,大有人在。据说甜品能让人产生幸福感,又据说,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了,人类产生幸福感是由于大脑分泌的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物质,基因通过多巴胺来调节我们的幸福感,分泌得多一些,我们就幸福、快乐;分泌得少一些,我们就悲伤、绝望。而吃甜食,尤其是巧克力,体育运动,血拼等,都能促进人体分泌多巴胺。

  科学家得出结论是通过实验,一般人则是凭经验,凭经验我们就知道,甜比咸更能带来一份满足。一些超出了味觉的心理感受多饰以甜字(比如甜蜜、甜美),大概就是基于此。这种比况是不是反过来影响到我们对甜品的体味?也许。似乎没有人把咸与满足联系起来,有句说法叫油是精神盐是力气,惦记着力气其实是想着干活,甜品则似乎只与休闲、惬意关联,由此看来,以它来给一顿饭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,好比曲终奏雅,倒也合理。

  甜品或甜点法语里对应的词是dessert(甜品、甜点就是dessert的汉化也未可知),本意是从餐桌上撤去餐具,撤了吃饭家伙干嘛?预备上甜点或水果。后来干脆就变成(餐后)甜点了。英国人有样学样,跟着抄作业,于是有英语里的dessert。相应指涉的词,意大利语作dolce,意谓甜,西班牙语作postre,意谓最后,加一块儿,倒是将甜点作为餐桌上句号的意思,表露无遗。

  人是习惯的动物,吃上面更是如此。我始终无法把甜点与一顿饭联系起来,尤其是它出现在最后。我的抵触最直接的来自口腔:不少人是把一顿饭的最后称为收口的,以咸来收口,嘴里仿佛清清楚楚,以甜品收口则嘴里粘粘乎乎(想想看,又是糖又是奶油的),不爽。

  与蛋糕、冰淇淋、布丁之类相比,我能接受的是饭吃完了之后来点水果。现今餐馆里比较正式的酒席,最后会上一道水果,不论前面上菜的顺序会有什么样的错乱,水果最后出现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。没考证过席上最后上水果的做法始于何时,与西餐体制的引入有无关系。即使有关,我们也不能说在餐桌上划句号这一点上,已然西风压倒东风。我的印象,大家在酒席上固然是餐毕吃水果如仪,在家吃饭,则多半是不讲这一套的。米乐 M6